(0)
中文版
ENGLISH
(0)
首頁
關於我們
誰是赫爾德
授課老師簡介
學習德語
線上課程
德語課程
教材說明
上課軟體(免費)使用說明
認識德國
德國現況及時事
德國歷史
德國文化
德國旅遊及觀光
最新訊息
德國現況及時事
德國歷史
德國文化
德國旅遊及觀光
產品介紹
安森 AONSEN | 好肉
德語課程
罐罐 / 凍乾
寵物周邊
客製化商品區
解決方案cancle
ADWARDS
xx客戶服務
xx購物問題
xx退換貨政策
xx隱私權政策及條款
聯絡我們
sss
Full Width Slider
生產管理
本公司將一般傳統依賴紙本、經驗與人工控制的生產作業,
轉換為透過電腦系統整合控制的智慧流程。
電腦化即時生產進度看板
生產資料電腦化與唯一性
標準化與電腦化的刀具管理
電腦化成品報檢-品管抽驗成品
德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
商品說明
其他說明
如同台灣一樣,德國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民主國家,社會上充滿著各種不同且多元的聲音,而這樣的現象同樣地也反映在德國的媒體上。然而相較於台灣的電視與廣播生態,除了同樣有充斥著腥羶色、唯利是圖的私人媒體之外,德國還擁有相當龐大且健全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Öffentlich-rechtliche Sender)。
何謂公共電視
相信大家對公共電視並不陌生,在台灣也有公共電視台(PTS),然而什麼是公共電視?為什麼需要設立公共電視台?相信就不是很多人明白了。依照台灣公視官網上的說明:「公視屬於全體民眾,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公共電視,顧名思義,是接受全民付託,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宗旨的電視媒體。」,這段話明白揭露了公視設立的目的與必要性。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這也意味著,經濟體制是以資本主義為指導原則的市場經濟,一般私人媒體的經營須必須以獲利為最終目的。為了達到此目標,不免就有為了迎合特定的觀眾群、或是特定的政治團體,出現譁眾取寵、阿世媚俗的行為,而違反中立客觀的原則,更遑論媒體有所謂社會教育的責任。也因此一個「屬於全體民眾,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的公共電視才能堅守中立客觀的原則,並肩負起社會教育的使命。
第一台
根據市場調查,德國整年的電視節目數量中,有大約一半是公共電視系統製作的,而公共電視系統的節目也佔了整個收視人口一半以上,這說明了德國的電視生態是以公共電視系統為主,德國人習慣、也主要是看公共電視系統的節目。
德國有兩大公共電視廣播系統,分別是ARD以及ZDF。ARD的全名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公共廣播機構工作團隊」(Arbeitsgemeinschaft der ö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anstalt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這個冗長的正式名稱一般德國人也不知曉,所以把它俗稱是「第一台」(Das Erste),因為ARD是德國最早設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ARD總共由九個地方台以及「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組成,每個地方台負責專為德國的一個地區製作全方位的電視廣播節目,例如BR,巴伐利亞廣播電視台(Bayerischer Rundfunk)負責針對巴伐利亞邦(Bayern)的節目製作,而MDR,德國中部廣播電視台(Mitteldeutscher Rundfunk)則負責薩克森邦(Sachsen)、薩克森-安哈特邦(Sachsen-Anhalt)以及圖林根邦(Thüringen)這三個邦的節目製作。
或許有讀者已經注意到了,ARD也包含廣播節目,事實上是先有廣播,後來才有電視部門的設立。另一個有趣的現像是,在ARD發展的過程中是先有地方台的出現,這些所謂的地方台一開始都是在不同地方獨立出資與運作的廣播電台,後來彼此之間才有合作的機制,形成所謂的工作團隊(Arbeitsgemeinschaft),變成現在的ARD。
第二台及德國廣播電台
另一個公共電視系統是ZDF,第二德國電視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因為在ARD之後成立,所以就簡單明瞭地叫做第二台。ZDF沒有地方台,而是有不同的頻道,像是ZDF主台、ZDF新潮台(ZDFneo)及ZDF知識台(ZDFinfo),總部設在美因茲(Mainz),ZDF只製作電視節目,沒有廣播電台。除了以上介紹的兩大公共廣播電視系統,德國還有第三個,規模較小的公共廣播系統-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radio),不同於ARD及ZDF,德國廣播電台只有廣播節目的製作與放送。
電視廣播使用費
德國擁有這麼龐大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可想而知的是,其節目製作及經營所需的經費亦是相當可觀。然而由於是非營利組織,所以幾乎沒有商業廣告的收入,不同於台灣的公視是靠政府與民間的捐助,德國公共電視廣播系統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一般民眾每月繳納的電視廣播使用費(Rundfunkbeitrag)。在德國收看電視及聆聽廣播節目需每月繳交費用,目前為每月18.94歐元(2025年資料)。這並不是像是在台灣所謂第四台的費用,而是另外的一筆費用,如同前面已敘述,只要有收看電視及聆聽廣播的行為就必須繳納。
終結台灣媒體亂象
最後筆者衷心推薦德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模式,以解決台灣存在已久的媒體亂象問題。在德國由於公共電視廣播系統的強大影響力,特別是在新聞報導上的權威性,使得私人媒體也不敢有太過立場偏頗或是捏造不實的情況出現。另外ARD地方台的節目,雖然是針對某一地區製作的,然而卻是進行全國性的播放,例如住在德國北邊的漢堡(Hamburg)的人也可以觀賞BR的節目,進而了解南部巴伐利亞邦的風土民情與時事觀點,促進德國各地人之間的了解,並更能真實呈現各地多元不同的樣貌與想法,而沒有像是台灣媒體一貫以台北觀點看台灣、看世界的奇怪現象。發揮公視影響力,雖然你我都可以盡一份心力,然而還是得靠政策面的改革與執行,例如擴大公視的財源與組織架構,才能讓公視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終結台灣媒體的亂象。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引用本篇文章、文句時,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片:Interview im Fernsehen / 圖片來源:Wikipedia)
Die neun Landesrundfunkanstalten der ARD (圖片來源:Wikipedia)
b
‧您所在的位置: > 認識德國 / / 德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
‧ > 德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
德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
如同台灣一樣,德國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民主國家,社會上充滿著各種不同且多元的聲音,而這樣的現象同樣地也反映在德國的媒體上。然而相較於台灣的電視與廣播生態,除了同樣有充斥著腥羶色、唯利是圖的私人媒體之外,德國還擁有相當龐大且健全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Öffentlich-rechtliche Sender)。
何謂公共電視
相信大家對公共電視並不陌生,在台灣也有公共電視台(PTS),然而什麼是公共電視?為什麼需要設立公共電視台?相信就不是很多人明白了。依照台灣公視官網上的說明:「公視屬於全體民眾,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公共電視,顧名思義,是接受全民付託,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宗旨的電視媒體。」,這段話明白揭露了公視設立的目的與必要性。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這也意味著,經濟體制是以資本主義為指導原則的市場經濟,一般私人媒體的經營須必須以獲利為最終目的。為了達到此目標,不免就有為了迎合特定的觀眾群、或是特定的政治團體,出現譁眾取寵、阿世媚俗的行為,而違反中立客觀的原則,更遑論媒體有所謂社會教育的責任。也因此一個「屬於全體民眾,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的公共電視才能堅守中立客觀的原則,並肩負起社會教育的使命。
第一台
根據市場調查,德國整年的電視節目數量中,有大約一半是公共電視系統製作的,而公共電視系統的節目也佔了整個收視人口一半以上,這說明了德國的電視生態是以公共電視系統為主,德國人習慣、也主要是看公共電視系統的節目。
德國有兩大公共電視廣播系統,分別是ARD以及ZDF。ARD的全名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公共廣播機構工作團隊」(Arbeitsgemeinschaft der ö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anstalt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這個冗長的正式名稱一般德國人也不知曉,所以把它俗稱是「第一台」(Das Erste),因為ARD是德國最早設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ARD總共由九個地方台以及「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組成,每個地方台負責專為德國的一個地區製作全方位的電視廣播節目,例如BR,巴伐利亞廣播電視台(Bayerischer Rundfunk)負責針對巴伐利亞邦(Bayern)的節目製作,而MDR,德國中部廣播電視台(Mitteldeutscher Rundfunk)則負責薩克森邦(Sachsen)、薩克森-安哈特邦(Sachsen-Anhalt)以及圖林根邦(Thüringen)這三個邦的節目製作。
或許有讀者已經注意到了,ARD也包含廣播節目,事實上是先有廣播,後來才有電視部門的設立。另一個有趣的現像是,在ARD發展的過程中是先有地方台的出現,這些所謂的地方台一開始都是在不同地方獨立出資與運作的廣播電台,後來彼此之間才有合作的機制,形成所謂的工作團隊(Arbeitsgemeinschaft),變成現在的ARD。
第二台及德國廣播電台
另一個公共電視系統是ZDF,第二德國電視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因為在ARD之後成立,所以就簡單明瞭地叫做第二台。ZDF沒有地方台,而是有不同的頻道,像是ZDF主台、ZDF新潮台(ZDFneo)及ZDF知識台(ZDFinfo),總部設在美因茲(Mainz),ZDF只製作電視節目,沒有廣播電台。除了以上介紹的兩大公共廣播電視系統,德國還有第三個,規模較小的公共廣播系統-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radio),不同於ARD及ZDF,德國廣播電台只有廣播節目的製作與放送。
電視廣播使用費
德國擁有這麼龐大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可想而知的是,其節目製作及經營所需的經費亦是相當可觀。然而由於是非營利組織,所以幾乎沒有商業廣告的收入,不同於台灣的公視是靠政府與民間的捐助,德國公共電視廣播系統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一般民眾每月繳納的電視廣播使用費(Rundfunkbeitrag)。在德國收看電視及聆聽廣播節目需每月繳交費用,目前為每月18.94歐元(2025年資料)。這並不是像是在台灣所謂第四台的費用,而是另外的一筆費用,如同前面已敘述,只要有收看電視及聆聽廣播的行為就必須繳納。
終結台灣媒體亂象
最後筆者衷心推薦德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模式,以解決台灣存在已久的媒體亂象問題。在德國由於公共電視廣播系統的強大影響力,特別是在新聞報導上的權威性,使得私人媒體也不敢有太過立場偏頗或是捏造不實的情況出現。另外ARD地方台的節目,雖然是針對某一地區製作的,然而卻是進行全國性的播放,例如住在德國北邊的漢堡(Hamburg)的人也可以觀賞BR的節目,進而了解南部巴伐利亞邦的風土民情與時事觀點,促進德國各地人之間的了解,並更能真實呈現各地多元不同的樣貌與想法,而沒有像是台灣媒體一貫以台北觀點看台灣、看世界的奇怪現象。發揮公視影響力,雖然你我都可以盡一份心力,然而還是得靠政策面的改革與執行,例如擴大公視的財源與組織架構,才能讓公視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終結台灣媒體的亂象。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引用本篇文章、文句時,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片:Interview im Fernsehen / 圖片來源:Wikipedia)
如同台灣一樣,德國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民主國家,社會上充滿著各種不同且多元的聲音,而這樣的現象同樣地也反映在德國的媒體上。然而相較於台灣的電視與廣播生態,除了同樣有充斥著腥羶色、唯利是圖的私人媒體之外,德國還擁有相當龐大且健全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Öffentlich-rechtliche Sender)。
何謂公共電視
相信大家對公共電視並不陌生,在台灣也有公共電視台(PTS),然而什麼是公共電視?為什麼需要設立公共電視台?相信就不是很多人明白了。依照台灣公視官網上的說明:「公視屬於全體民眾,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公共電視,顧名思義,是接受全民付託,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宗旨的電視媒體。」,這段話明白揭露了公視設立的目的與必要性。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這也意味著,經濟體制是以資本主義為指導原則的市場經濟,一般私人媒體的經營須必須以獲利為最終目的。為了達到此目標,不免就有為了迎合特定的觀眾群、或是特定的政治團體,出現譁眾取寵、阿世媚俗的行為,而違反中立客觀的原則,更遑論媒體有所謂社會教育的責任。也因此一個「屬於全體民眾,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的公共電視才能堅守中立客觀的原則,並肩負起社會教育的使命。
第一台
根據市場調查,德國整年的電視節目數量中,有大約一半是公共電視系統製作的,而公共電視系統的節目也佔了整個收視人口一半以上,這說明了德國的電視生態是以公共電視系統為主,德國人習慣、也主要是看公共電視系統的節目。
德國有兩大公共電視廣播系統,分別是ARD以及ZDF。ARD的全名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公共廣播機構工作團隊」(Arbeitsgemeinschaft der ö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anstalt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這個冗長的正式名稱一般德國人也不知曉,所以把它俗稱是「第一台」(Das Erste),因為ARD是德國最早設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ARD總共由九個地方台以及「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組成,每個地方台負責專為德國的一個地區製作全方位的電視廣播節目,例如BR,巴伐利亞廣播電視台(Bayerischer Rundfunk)負責針對巴伐利亞邦(Bayern)的節目製作,而MDR,德國中部廣播電視台(Mitteldeutscher Rundfunk)則負責薩克森邦(Sachsen)、薩克森-安哈特邦(Sachsen-Anhalt)以及圖林根邦(Thüringen)這三個邦的節目製作。
或許有讀者已經注意到了,ARD也包含廣播節目,事實上是先有廣播,後來才有電視部門的設立。另一個有趣的現像是,在ARD發展的過程中是先有地方台的出現,這些所謂的地方台一開始都是在不同地方獨立出資與運作的廣播電台,後來彼此之間才有合作的機制,形成所謂的工作團隊(Arbeitsgemeinschaft),變成現在的ARD。
第二台及德國廣播電台
另一個公共電視系統是ZDF,第二德國電視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因為在ARD之後成立,所以就簡單明瞭地叫做第二台。ZDF沒有地方台,而是有不同的頻道,像是ZDF主台、ZDF新潮台(ZDFneo)及ZDF知識台(ZDFinfo),總部設在美因茲(Mainz),ZDF只製作電視節目,沒有廣播電台。除了以上介紹的兩大公共廣播電視系統,德國還有第三個,規模較小的公共廣播系統-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radio),不同於ARD及ZDF,德國廣播電台只有廣播節目的製作與放送。
電視廣播使用費
德國擁有這麼龐大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可想而知的是,其節目製作及經營所需的經費亦是相當可觀。然而由於是非營利組織,所以幾乎沒有商業廣告的收入,不同於台灣的公視是靠政府與民間的捐助,德國公共電視廣播系統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一般民眾每月繳納的電視廣播使用費(Rundfunkbeitrag)。在德國收看電視及聆聽廣播節目需每月繳交費用,目前為每月18.94歐元(2025年資料)。這並不是像是在台灣所謂第四台的費用,而是另外的一筆費用,如同前面已敘述,只要有收看電視及聆聽廣播的行為就必須繳納。
終結台灣媒體亂象
最後筆者衷心推薦德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模式,以解決台灣存在已久的媒體亂象問題。在德國由於公共電視廣播系統的強大影響力,特別是在新聞報導上的權威性,使得私人媒體也不敢有太過立場偏頗或是捏造不實的情況出現。另外ARD地方台的節目,雖然是針對某一地區製作的,然而卻是進行全國性的播放,例如住在德國北邊的漢堡(Hamburg)的人也可以觀賞BR的節目,進而了解南部巴伐利亞邦的風土民情與時事觀點,促進德國各地人之間的了解,並更能真實呈現各地多元不同的樣貌與想法,而沒有像是台灣媒體一貫以台北觀點看台灣、看世界的奇怪現象。發揮公視影響力,雖然你我都可以盡一份心力,然而還是得靠政策面的改革與執行,例如擴大公視的財源與組織架構,才能讓公視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終結台灣媒體的亂象。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引用本篇文章、文句時,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片:Interview im Fernsehen / 圖片來源:Wikipedia)
Die neun Landesrundfunkanstalten der ARD (圖片來源:Wikipedia)
產 品 名 稱 :
德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
$ 未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商品說明
其他說明
如同台灣一樣,德國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民主國家,社會上充滿著各種不同且多元的聲音,而這樣的現象同樣地也反映在德國的媒體上。然而相較於台灣的電視與廣播生態,除了同樣有充斥著腥羶色、唯利是圖的私人媒體之外,德國還擁有相當龐大且健全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Öffentlich-rechtliche Sender)。
何謂公共電視
相信大家對公共電視並不陌生,在台灣也有公共電視台(PTS),然而什麼是公共電視?為什麼需要設立公共電視台?相信就不是很多人明白了。依照台灣公視官網上的說明:「公視屬於全體民眾,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公共電視,顧名思義,是接受全民付託,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宗旨的電視媒體。」,這段話明白揭露了公視設立的目的與必要性。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這也意味著,經濟體制是以資本主義為指導原則的市場經濟,一般私人媒體的經營須必須以獲利為最終目的。為了達到此目標,不免就有為了迎合特定的觀眾群、或是特定的政治團體,出現譁眾取寵、阿世媚俗的行為,而違反中立客觀的原則,更遑論媒體有所謂社會教育的責任。也因此一個「屬於全體民眾,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的公共電視才能堅守中立客觀的原則,並肩負起社會教育的使命。
第一台
根據市場調查,德國整年的電視節目數量中,有大約一半是公共電視系統製作的,而公共電視系統的節目也佔了整個收視人口一半以上,這說明了德國的電視生態是以公共電視系統為主,德國人習慣、也主要是看公共電視系統的節目。
德國有兩大公共電視廣播系統,分別是ARD以及ZDF。ARD的全名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公共廣播機構工作團隊」(Arbeitsgemeinschaft der ö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anstalt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這個冗長的正式名稱一般德國人也不知曉,所以把它俗稱是「第一台」(Das Erste),因為ARD是德國最早設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ARD總共由九個地方台以及「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組成,每個地方台負責專為德國的一個地區製作全方位的電視廣播節目,例如BR,巴伐利亞廣播電視台(Bayerischer Rundfunk)負責針對巴伐利亞邦(Bayern)的節目製作,而MDR,德國中部廣播電視台(Mitteldeutscher Rundfunk)則負責薩克森邦(Sachsen)、薩克森-安哈特邦(Sachsen-Anhalt)以及圖林根邦(Thüringen)這三個邦的節目製作。
或許有讀者已經注意到了,ARD也包含廣播節目,事實上是先有廣播,後來才有電視部門的設立。另一個有趣的現像是,在ARD發展的過程中是先有地方台的出現,這些所謂的地方台一開始都是在不同地方獨立出資與運作的廣播電台,後來彼此之間才有合作的機制,形成所謂的工作團隊(Arbeitsgemeinschaft),變成現在的ARD。
第二台及德國廣播電台
另一個公共電視系統是ZDF,第二德國電視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因為在ARD之後成立,所以就簡單明瞭地叫做第二台。ZDF沒有地方台,而是有不同的頻道,像是ZDF主台、ZDF新潮台(ZDFneo)及ZDF知識台(ZDFinfo),總部設在美因茲(Mainz),ZDF只製作電視節目,沒有廣播電台。除了以上介紹的兩大公共廣播電視系統,德國還有第三個,規模較小的公共廣播系統-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radio),不同於ARD及ZDF,德國廣播電台只有廣播節目的製作與放送。
電視廣播使用費
德國擁有這麼龐大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可想而知的是,其節目製作及經營所需的經費亦是相當可觀。然而由於是非營利組織,所以幾乎沒有商業廣告的收入,不同於台灣的公視是靠政府與民間的捐助,德國公共電視廣播系統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一般民眾每月繳納的電視廣播使用費(Rundfunkbeitrag)。在德國收看電視及聆聽廣播節目需每月繳交費用,目前為每月18.94歐元(2025年資料)。這並不是像是在台灣所謂第四台的費用,而是另外的一筆費用,如同前面已敘述,只要有收看電視及聆聽廣播的行為就必須繳納。
終結台灣媒體亂象
最後筆者衷心推薦德國的公共電視廣播系統模式,以解決台灣存在已久的媒體亂象問題。在德國由於公共電視廣播系統的強大影響力,特別是在新聞報導上的權威性,使得私人媒體也不敢有太過立場偏頗或是捏造不實的情況出現。另外ARD地方台的節目,雖然是針對某一地區製作的,然而卻是進行全國性的播放,例如住在德國北邊的漢堡(Hamburg)的人也可以觀賞BR的節目,進而了解南部巴伐利亞邦的風土民情與時事觀點,促進德國各地人之間的了解,並更能真實呈現各地多元不同的樣貌與想法,而沒有像是台灣媒體一貫以台北觀點看台灣、看世界的奇怪現象。發揮公視影響力,雖然你我都可以盡一份心力,然而還是得靠政策面的改革與執行,例如擴大公視的財源與組織架構,才能讓公視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終結台灣媒體的亂象。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引用本篇文章、文句時,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片:Interview im Fernsehen / 圖片來源:Wikipedia)
備註說明
首頁
關於我們
誰是赫爾德
授課老師簡介
學習德語
線上購物
.德語課程
.教材說明
.上課軟體(免費)使用說明
認識德國
.德國現況及時事
.德國歷史
.德國文化
.德國旅遊及觀光
聯絡我們
▹服務據點
白金會員專區
活動專區
線上購物專區
▸產品介紹
▹德語課程
客戶服務
購物問題
退換貨政策
隱私權政策
物語
日常生活
凍乾生肉介紹
聯絡資訊
TEL:0909729812
Email:
service@idsk-herder.tw